《散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馨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焕发出亮丽多彩的人性美,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典范作品。文章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具有幽兰般的清新淡雅美和形象灵动的诗意美;整齐对称的句式,增添了语言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随意、分歧、各得其所、委屈、粼粼”等词语。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2.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的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的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这其中,教师一定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并正确地导航。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设计(一)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引入课题:大家听了一首爱的心曲,充分感受到了歌曲中蕴涵的浓浓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抒写亲情的美文——《散步》,共同分享一家三代的幸福生活。
设计(二)
教师展示一组表现亲情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以及由这些图片引发的生活联想,以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浓郁亲情,为下面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
感氛围。
设计(三)
教师讲解导入课题:亲情是世界上最美最纯的情感之一。它像涓涓细流,平淡而又隽永,它总能脉脉地浸润每位家庭成员的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作家莫怀戚的美文《散步》,一同走进那个铺满“大块小块的新绿”的初春田野,感受一家四口创造出的如春阳般温馨的亲情。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作者莫怀戚写作此文时已经人到中年。请允许老师从一位中年人的角度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标出你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并且标出老师朗读得好或者特别不好的语句,并说说你的体会。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
交流反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朗读处理的方式。
(1)字词积累。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熬(áo) 嫩芽(nèn) 咕咕地(ɡū) 分歧(qí) 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表现初春的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章中指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2)简要反馈听读之后的感受,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2.自读课文,概括内容拟标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象一家人散步的全过程,然后试着为文章另拟一个标题,并说说理由。
3.学生读课文,并拟新标题,然后交流。教师倾听学生拟定的新标题,并适时点评,肯定学生所拟标题中合理的成分,特别要肯定学生拟标题时表现出来的思维智慧和方法,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抓住事件的关键环节拟标题,概括事件的内涵拟标题,揭示事件的中心拟标题,概括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或者选取某一个主要对象拟标题等等。
三、精读美文,探究美点
1.语文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选读课文,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给他(她)的理由。
2.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3.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精美的语言,深入领悟文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献花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的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他的美德表现在他的话语中: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他知道母亲身体不好,需要多活动活动,表现出对母亲身体健康的关心,朗读时语速要慢,态度要温和亲切;“我说:‘走大路’,非常理解母亲,依从母亲,体现了我对母
亲的孝顺,朗读时语气应该沉稳有力,读出其中的不容置疑、重大的责任感和诚挚的孝心。表现在他的行动中,“我和母亲走在前面”,用行动时时陪伴母亲;“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为母亲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孝心感人。表现在他的心理上,“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埋怨春天来得迟,是因为担心年老体弱的母亲挺不住,反复的修辞方法使得他的情感表现得更加深挚,朗读时声音要低沉,语速要缓慢,应该读出一点对天气的怨恨,和对母亲的担心;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总算”表现了作者对温暖的春天的热切盼望,因为母亲可以不再受到严冬的威胁,可以更好地生活下来,一个“熬”字既写出了母亲衰老生命的艰难,更写出作者对母亲的关怀和为母亲能够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而无比庆幸、欣喜的心理。朗读时应该将重音放在“熬”字上,读出庆幸之意。
可以献花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文中正面写妻子的笔墨虽然不多,但丝毫不能淹没妻子的人性美。首先,她陪同丈夫、婆婆一起散步,就表明了她的温柔孝敬;文中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表现出妻子的明理贤惠;散步时她背起了儿子,与丈夫一起承担着家庭的责任,为亲人付出了她真诚的爱,这是一位甘愿奉献的妻子。
可以献花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信赖儿子,尊重儿子,非常慈爱;“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表现出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和疼爱,同时也是对儿子的理解和疼爱,母亲不为难儿子,多么善良的一位母亲呀。
可以献花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了儿子的聪明、可爱;当爸爸提出要走大路时,他没有哭闹,表现出对别人的理解,非常懂事。
4.教师小结: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让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共同分享一家人的和谐幸福。
5.教师引导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延伸阅读,升华亲情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意。
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最后一句话表现出作为中年人的重大责任感,他们既要好好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一代;还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抚养下一代,绝不能有什么闪失,这正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
3.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让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联系生活,诗意表达
教师出示一组富有诗意的句子,让学生配乐朗读,然后请学生根据学习体会和自己的
生活体验仿写,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多媒体展示: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一根生命的链条,老年、中年、幼年,生命就像永远也达不到终点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学生仿写,然后联读展示,在诗意地表达中结束课堂学习。
六、作业设计
1.请将本文朗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说说听读文章的感受。
2.阅读文章片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文中“我说:‘走大路’”可否改为“我说:‘还是走大路吧’”?为什么?
(2)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我们在阳光下”可否去掉?为什么?
(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句话有点大词小用了,你认为呢?
参考答案:
(1)文中“我说:‘走大路’”不能改为“我说:‘还是走大路吧’,因为原文语言坚定有力,不容置疑,这是“我”深思之后作出的果断决定,而改后的语言则有点勉强的语气,不够果断,表现不出“我”对母亲的依顺、孝敬。(2)画线句属于景物描写,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更美化了一家人美好的亲情。(3)文中“我们在阳光下”不能去掉,因为“阳光”给人的感觉是明媚、温馨、温暖的,它正像是一家人创造出来的美好的亲情。(4)文章最后一句话并非大词小用,这正是作者的深切感悟,它在文章的末尾深化了散步的意义,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教学反思
该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情景的层层深入,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课堂教学围绕“感悟亲情、珍爱亲情”这一中心任务,从听读感悟开始,到自由朗读感悟、深入细致研读语言感悟、延伸阅读感悟,最后联系生活,诗意地表达对亲情的理解,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活动步步深入,自然流畅。
二、突出主问题的巧妙设计,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性。该教学设计的第三个环节“鲜花献给可敬的人”,问题提得巧妙,要求具体明确,综合性强。既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让学生带着赞赏的态度品评文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将语言品读、朗读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培养了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还是有效的语文方法教育。
三、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习的巧妙结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学生引入一个诗意的学习境界。以《让爱驻我家》情景导入,充满爱意的歌声为下面的学习铺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以“让爱心传递下去”作为深入解读文章主旨的导引,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心和家庭责任感。
备课资料
一、作者资料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莫怀戚的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意蕴丰厚,如《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藉、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中展示晓畅素雅的语言美。
二、《散步》的人性美
《散步》探美三题(节录)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何以又答应了呢?作者这样写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很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于“我”了,此时,作者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但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诚善良却得到了充分的光照。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这不正是以血缘构成的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
“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