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三 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概述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独特的美。
难点: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品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式一: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让我们一睹三峡风采。(播放三峡风光图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追随着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走进一千多年前的三峡,开始一段“三峡之旅”吧。
方式二: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就是闻名世界的三峡。
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那它美在哪里,又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
推进新课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用心听读,注意字音、节奏、韵律及情调,初步领略三峡之美。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的朗读停顿,学生自由朗读,欣赏三峡之美。
3.学生四人一组,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疑难词语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
4.举行小组知识竞赛,夯实文言知识。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景观的?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二、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1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的山的语句。
明确: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从描写三峡的山的语句中,可以看出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三峡的山有连绵高峻的特点;连、无阙处、重、叠、隐、蔽等词体现其特点。
3找出具体描写三峡水的语句。
明确: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四季的水?
明确:先写夏季,再写春冬季节,最后写秋季。也是按照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写的。
5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特征?
明确:1)夏季,水势浩大、流速迅猛,突出了一个;从”“阻绝”“”“暮到”“乘奔御风等词语可以看出。
2)春冬季节,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突出了一个;从”“绿”“”“清荣峻茂等词语可以看出。
3)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突出了一个;从”“”“”“等词语可以看出。
三、探究美点,体悟深情
1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你从课文中读出了哪些美的感受?从景物特点、写作手法等角度谈谈。
明确:1)本文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形象美。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绿绘色,以”“”“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由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2)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描写手法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写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写山,前者形象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后一句烘托出三峡峰连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正面写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以船行之快表现水流迅疾,是侧面描写,都突出了夏季水势迅猛。
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相结合,行文节奏美。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烈似异峰突起。先弛后张,反差强烈,扣人心弦。
2读郦道元的《三峡》,你品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本文虽然说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性的文章,写得比较客观,从字里行间却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欣赏赞美之情,品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四、立足文本,放飞想象
下图是宏伟的三峡大坝,它在200652014时全线建成。实现了毛主席“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梦想。
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一下三峡大坝竣工后,课文描绘的三峡景色会有什么变化。
明确:1)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2)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了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3)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水污染。
4)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本课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美好的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2009年初,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全面竣工,水晶宫般的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钢塔如林的变电站送到四面八方。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我们也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来装扮祖国美丽的河山吧!
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写作特色赏析
1布局合情合理。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谷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有张有弛。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文章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弛一张,扣人心弦。
3.层次过渡自然。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五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前后呼应。文章前后照应,绘山记水莫不如此。如:文章第一层写山,后三层写水。后三层写水又层层有山,与篇首遥相呼应。
作者在布局、节奏、过渡、照应等方面,精心策划,使文章的结构形散神聚,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