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母暗沙 
 中国南海中南沙群岛的暗沙之一。中国领土的最南点。北纬3°51′,东经112°16′。由珊瑚礁组成。最浅处水深21米。面积2.12平方千米。  
 
国界  分隔相邻两国领土的界线。又称疆界、边界。国界须经相邻国家一致认同,或以河流、湖泊、山脉等自然地形为界,或以双方同意划定的界线为界。后者多考虑政治、经济、民族、语言、宗教等因素而定,也有以经纬度人为地划定国界的。如果以河流、山脉等构成自然国界,而邻国又无特别协定,则可依下列原则确定国界:①界河。通航河流按主航道原则确定国界,不通航河流以两岸等距离的中间线为国界,主航道原意为“下行航道”,即河水最少季节对下行船舶最方便的水道。按此原则,通航河流以下行航道的中间线为界。如遇河流航道有一个以上时,则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如因河道发生变化,致使航道中心线变动,国界也随之自然变动。但由于洪水或地震引起河流发生巨大变化时,则维持变动前的国界。界河上的桥梁,如无特别协议,则国界线在桥梁中间。特别协议如《凡尔赛条约》第66条规定在阿尔萨斯、洛林境内的莱茵河上的桥梁均属法国。界山。一般以分水岭为界。也有经协议以一侧之山麓为界的。两个以上国家以湖泊为界时,一般以协定确定湖泊上的国界。如无特别协议,则以与沿岸国家等距离的中间线作为国界。海上边界为领海的外部界限,领海范围则依照公约和习惯确定。两国之间的海洋,如其宽度不超过沿岸国各自领海宽度的一倍,在没有特别协议的情况下,应以与两国国土等距离的中间线为国界。也有主张以海峡航道中间线为国界的,但在国际惯例中尚未确定。
国界的划分一般包括定界、划界、勘界和标界等过程。即在条约、划界议定书、换文、地图等文件上用文字、线条描述、描绘国界的位置,以及实地勘察并以实物标明边界的位置。国界标志可以是水流、山脉、森林、沙漠等自然物,也可以是界桩、界石、界墙、沟渠、运河、浮标等人造物。国界表明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国界不可侵犯。  
 
海岸  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在漫长的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
旅游基地。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组成部分:①海岸(狭义)。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海滨。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有人认为海滩尚应包含与海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水下部分。后滨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形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前滨指肩顶至低潮线之间的滩地。邻近肩顶的前滨部分,通常坡度较陡,也称滩面。内滨。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有些内滨存在水下沙坝和水下浅槽。外滨。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但有些学者未划出内滨,而将自低潮线开始的向海延伸部分(包括上面的内滨)统称为外滨。近岸带。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渤海  古名沧海,介于北纬37°11′~41°、东经117°30′~122°20′之间,是我国的内海。它的南、北、西三面分别与山东、辽宁及河北、天津三省一市相接,东有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庙岛群岛呈东北——西南方向绵亘峡口,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的蓬莱角一线与黄海为界。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0米,最深处达70米,是我国面积最小、也是最浅的一个海区。
渤海通常分为四部分,即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和中部的中央盆地,其中中央盆地是渤海的主体。海底地势同边缘的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缓缓倾斜,平均坡度为0°0′28″。渤海海峡位于渤海东部的出口,介于老铁山角和蓬莱角之间,南北宽约100多千米。散布其间的庙岛群岛将海峡分割成若干水道,北部的老铁山水道深度最大,是黄海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
渤海三面为陆地包围,水文性质深受大陆影响,水温较低,盐度较小,含沙量较大,大量泥沙在海底沉积,使海盆逐渐淤浅、缩小。盛产对虾和黄花鱼,沿岸盛产海盐,此西岸“长芦盐”最著名,海底富藏石油。  
 
黄海  黄海介于我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是一个半封闭的大陆架浅海。海域约在北纬31°40′~39°50′,东经119°20′~126°50′。面积38万平方千米,是渤海面积的五倍,平均深度约40
米,最深处达140米。北部和西部与我国大陆相连,东临朝鲜半岛,南接东海。长江口北岸到朝鲜半岛西南侧的济州岛之间的连线是与东海的分界线。
黄海海底地势由西、北、东三面向中央和南部倾斜,平均坡度为0°0′21″。海区西部,即我国江苏北部沿海,有与黄河水下三角洲及长江浅滩分布。
黄海深受黄河、淮河和长江等大陆河流的影响,有低温、低盐和高含沙量的特色,海水常呈浅黄色,“黄海”的名称即由此而来。盛产鱼、盐、海底富藏石油。  
  
东海  东海是个典型的边缘海。它介于我国大陆与台湾岛、日本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海区约在北纬21°55′~33°10′,东经117°11′~131°。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350米。无论是面积还是深度,都大大超过了渤海和黄海。东海北与黄海毗连,东北有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接,东面则有琉球群岛的许多海峡和水道与太平洋沟通,南有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以广东省南澳岛至台湾岛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与南海为界。
东海海域广阔,海底地形复杂。大致以台湾岛东北角至日本九州西面的五岛列岛的连线为界,海底可分为两部分:西北部为宽阔的大陆架,东南部则为大陆坡和海槽分布区。最深处为冲绳海槽,达2700米。
东海因直接接受太平洋影响较深,水温和盐度较渤海、黄海为高。
东海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东海海底富藏石油。  
 
南海  南海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深海盆地,整个盆地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北面是我国大陆,东面是菲律宾群岛,西南是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南面是加里曼丹岛与苏门答腊岛等。海区与太平洋、印度洋均有水道相通。东北部以台湾海峡与东海相接,东部有巴士海峡、民都洛海峡及巴拉巴克海峡沟通太平洋及苏禄海,南部有马六甲海峡、加斯帕海峡及卡里马塔海峡与安曼海、爪哇海相连。通过这些海峡,使南海海水与大洋和邻近海域的海水进行充分交换。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面积350多万平方千米,约为渤海、黄海、东海面积总和的三倍。平均水深1200米左右,最深处在5000米以上。
南海海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海底地貌类型多样。北部、西南部和南部沿岸为大陆架,东部、中部为大陆坡和深海盆,东沙、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皆位于海底的大陆坡之上。
南海地处热带,海水水温高、盐度大,清澈透明。盛产鱼、虾和名贵海产,海底富藏石油。  
  
台湾海峡  中国台湾岛与大陆之间一水相隔,这条相隔的水带就是台湾海峡,它是中国海域内最大的海峡,被称为中国的“海上走廊”。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的大陆架内,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约333千米,东西平均宽200千米,最窄处135千米左右。海峡西侧较浅,中部、北部较深,东南部最深。海峡中心一般水深80米。
台湾海峡是中国大陆架伸向太平洋的一部分。属于中国东海最南部的海域,是东海、南海的航运要冲。国际航运上、它又是亚洲东北和亚洲南部、欧洲、非洲港口往来的必经之路。台湾海峡原为“华夏”大陆一部分。第三纪时,台湾海峡和台湾岛皆为海水淹没。喜马拉雅山运动时,台湾岛和台湾海峡中的澎湖列岛耸起为陆地,台湾海峡形状基本形成。第四纪冰期时,海峡又曾一度成为陆地,冰期过后,才又形成今日的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西侧为福建省东岸,海岸曲折,多天然良港,沿海有大小300多个岛屿;东侧为台湾岛西岸,海岸平直,沙滩广布,沿岸多沙丘。海底有些地方高出海面形成岛屿,如澎湖列岛位于海峡东南部。有些地方形成浅滩,最浅处水深仅10米~30米。台湾海峡深受大陆影响,气候显示大陆性,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这里风浪强烈,刮大风日数达110多天,特别是7月一9月常有台风过境。台湾海峡是寒暖流交汇的区域,这里鱼类云集,是中国主要渔场之一。  
 
台湾岛  中国第一大岛。位于东海和南海之间,东面俯临西北太平洋,西面以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全岛平面呈纺锤形,南北长约394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144公里,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构造上属新生代地槽褶皱区,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的喜马拉雅运动,地槽发生褶皱,台湾岛从海中掘起,第四纪继续上升,形成今日之岛屿。
山地为主的地形  全岛山地、丘陵占总面积2/3,平原只占1/3。山地多为北京—南西走向,集中在中部和东部,以中央山脉为骨干,自东向西依次为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脉。台东山脉又称海岸山脉,逼临海岸,形成面向太平洋的悬崖峭壁。中央山脉纵贯南北,全长320公里,海拔超过3000米,是岛内东西两侧的分水岭。玉山
山脉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为岛内第一高峰,也是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峰,平原主要分在西部沿海,总称台西平原。其中,以台南平原最大,面积4550平方公里,海拔在100米以下,系浊水溪和曾文溪等冲积而成。屏东平原居第二位,由下淡水溪冲积而成。山地与平原之间为丘陵和山间盆地,海拔100~500米,较大的丘陵在北部基隆一带,较大的盆地是台北盆地和台中盆地。
湿热的亚热带气侯  北回归线横穿岛屿的中部偏南地区,纬度位置决定了全岛大部分地区属于湿热的亚热带气候,只有南部沿海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l~2月份平均气温为15~20℃,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7~28℃。年平均降水量为2430毫米。冬半年因受东北季风和山脉影响,北部冷凉且多阴雨,最冷月平均气温14~15℃,极端最低温度0.2℃。东北部迎风坡降水多、雨日长,如基隆年雨日214天,是著名的“雨港”。南部暖温且多晴日,最冷月平均气温20℃,绝对低温9.5℃。夏半年全岛普遍高温多雨,最热7月平均气温27~28℃,南北温差不到1℃。降水为2000毫米以上,其中火烧寮多年平均降水高达6000毫米以上,多为雷雨和台风雨。
丰富的陆地水  全岛陆地水资源十分丰富,计有大小河流150条,地表径流532.88亿立米。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四周分流入海,具有山地河流特征:流程短,坡度陡,流量大,多险滩、瀑布,水力资源丰富,航运价值小。主要河流有浊水溪、下淡水溪、淡水溪和曹文溪等。
多样的植被、土壤  全岛地形高差悬殊,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植被、土壤多样。其中,海拔500米以下属热带、南亚热带景观,植被有相思树、桉树、合欢树和榕树,土壤为红壤。海拔500~1800米属中亚热带景观,植被下部为樟树带,上部为槠树带,土壤为黄壤。海拔1800~3000米属暖温带景观,植被下部以红桧为主,上部以扁柏为主,土壤为黄棕壤。海拔3000米以上为寒温带景观,植物稀少,以冷杉和零散灌丛、草甸为主。
此外,台湾岛作为东亚岛弧的一个环节,至今地壳仍不稳定,更新世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台北的大屯火山群保存完好,台南至高雄间有57座活火山。岛上有温泉百余处,多沿断裂带分布。地震亦很频繁。
祖国的宝岛  台湾岛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占全岛1/2,盛产樟树、红桧、扁柏、棕木等,樟脑和樟油产量曾居世界首位。水能资源,煤、金、铜、石油、硫黄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盛产稻米和热带、亚热带作物、水果。周围海域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  
 
海南岛  又称琼崖,中国第二大岛。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上,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全岛平面呈尖端指向东北的雪梨形,长轴300公里,短轴最宽处为18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的地形海南岛地形特点为中央高,四周低,呈环状结构。以五指山为中心,向四周依次降为山地、丘陵、台地、滨海平原。山地多北京走向,集中在岛屿的中南部,海拔多在800米以上,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超过1500米的有6座,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山岭之间和山地外围是盆地和丘陵,海拔100~800米。丘陵外围是广阔的台地和滨海平原,海拔在100米以下。全岛山地约占总面积25.4%.丘陵约占13.3%,台地和平原约占61.3%。
海南岛的气候  海南岛位于热带北缘。具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长夏无冬,终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②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雨量都在1600毫米以上,中南部超过2400毫米,最少的西部背风坡沿海地区也在1000毫米左右。③干湿季明显,每年11月至翌年4~5月为干季,5~10月为雨季。雨季中多台风雨、热雷雨。降水强度大,日暴雨量达400~700毫米,最高可达749毫米。5~11月台风活动频繁。
海南岛的陆地水  海南岛地形中高周低,水系多呈放射状。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154条,年径流总量286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等,均属山地河流。具有流程短,落差大,含沙量小,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意义不大等特征。水力资源的理论蓬勃量为99.5千瓦,以昌化江最多。
海南岛的生物  海南岛生物种类繁多,以热带物种为主。其中维管束植物3500多种,主要植被类型有:海拔500米以下的北部和南部丘陵台地为常绿季雨林,西部为半常绿季雨林。海拔500~1000米为低山雨林,向上为中山雨林和山顶矮林。海岸带有红树林。林中有花梨、母生、子京、坡垒、荔枝、青皮等20多种贵重材种和红壳松、沉香、槟榔、东竹子等一千多种药用植物。岛上有兽类70多种。其中长臂猿、猕猴、短尾猴、海南坡鹿等均为珍稀动物。鸟类340多种。此外,岛上工作物有稻、薯类、甘蔗、橡胶、剑麻、油棕、海岛棉、咖啡,以及菠萝蜜、香蕉、椰子等热带水果。
海南岛的资源  除上述生物资源外,海南岛现巳发现有50多种矿藏,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有铁、锰、铬、水晶、石墨和磷等35种。莺歌海和北部湾海区蕴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很大。沿海有鱼类750多种,居全国各海区之冠,底栖动物有珍珠、母贝、杂色鲍、龙虾、海参、麒麟菜等。海水表层盐度为33.5‰~34‰,是中国高盐海区之一,有著名的莺歌海盐场。海南岛主要海港有海口市、榆林港、八所港等,是开发海南和南海诸岛以及南海资源的重要基地。目前,海南岛巳单独设省,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必将得到迅速发展。  
  
领土  领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范围围。它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是国家行使最高权力的空间。一个国家对其领土有绝对的管辖权。它表示的是一个主权国家可以行使主权、不容他国侵犯的立体空间,是个既包括陆地表面、海域,又包括其下面、上空的空间范畴。  
 
领海  领海是领土的一部分、也叫领水、是指沿海国从海岸与岛屿选定的基线向外延伸至一定宽度的海域。领海位于内海和公海之间。是沿海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领海的上空和海床以及海床以下所蕴藏的资源都属沿海国所有。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12海里的界限为止。”到80年代中期、世界上已有110多个国家、按照这一公约,公布了自己的领海宽度。1996年中国也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上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有着l.8万千米长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除了960万平方千米的“黄色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  
  
领空  是指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等的上空,它也是一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海  有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范畴的概念。
政治地理上的内海概念,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它包括各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通道(海峡)等。内海处于沿海国主权之下,沿海国有权关闭内海,不让外国船只进入,或规定进入内海必须遵守的规则。渤海和琼州海峡,都是我国的内海。
自然地理上的内海概念,是指伸入大陆内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通,而且海水较浅。它的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影响。渤海就是一例。
课本所说的“渤海是我国的内海”,琼州海峡也是我国的内海”,都是指政治地理上的内海概念。当然,“渤海是我国的内海”自然地理的内海概念上,也是一致的。  
群岛  海洋中彼此相距很近的许多岛屿的合称。如西沙群岛。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是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 
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区  我国台湾岛东部,直接濒临太平洋。海区南起巴士海峡,北到日本琉球群岛的先岛群岛。
海底地貌的特征是:地形起伏很大,类型齐全。有狭窄的岛缘陆架、陡窄的大陆坡及深邃的大洋盆。按其地形特征,可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从三貂角至乌石鼻,陆架稍宽,大陆坡较缓,水深较浅。中段从乌石鼻到三仙台,岛缘陆架甚窄,大陆坡甚陡,一般水深均超过300米。南段为台湾东南海域,东、西有两条南北向的水下岛链,两岛链之间为一深逾5000米的海槽。
本海区由于常年受黑潮暖流的影响,海水具有高温、高盐的热带大洋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