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统一  
一、秦王朝的疆域
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赵、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征服山东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战国时,秦的北疆仅及今陕西北部和甘肃东部。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北至漠北一带,居住着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之一的匈奴。当时匈奴尚处于奴隶制初期阶段,奴隶主贵族的骑兵经常袭扰和掠夺北部边境。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三十二年(前215年)一举攻占河南地(即今河套地区),次年,渡过黄河,攻占北假(即令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的夹山带河地区)。秦王朝在这块新开辟的土地上,设九原郡,以后并迁三万户居民来此垦田生产,这一新开垦的地区被人们称为“新秦中”。从此,秦王朝的北疆达到阴山,西北方面也达到甘肃的洮河。
为了防止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王朝把过去“筑长城以拒胡”的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起自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止于辽东、朝鲜平壤西碣石的延袤万余里的城防,它只是一条建于北部的边防要塞,并不代表秦王朝的北部疆域,因为秦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是远及长城以外的。
先秦时期,我国南部和东南部是越族人民的居住地区,他们通称为“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两广一带,各自独立发展,互不相属。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将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服居于今浙江一带的越族,于其地置会稽郡(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中、北部地,郡治吴县,今苏州);同时,命令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一路出余干之水(今信江)东进,征服了居住在今福建境内的闽越,及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东瓯,于其地置闽中郡(治东冶县,今福州),另四路沿湘、赣两江南进,直至三十三年(前214年)始征服居于令两广及贵州南部的南越西瓯,于其地置南海(治番禺,今广州)、桂林(今广西西部百色以北地区)及象郡(治临尘,今广西崇左),次年,又迁徒五十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促进了越、汉两族人民的融合
西南地区川南的“笮”、“僰”,黔西的“夜郎”,滇池及其周围地区的“滇”,洱海及其附近地区的“嶲”、“昆明”等,秦始皇派常頞修“五尺道”后,加强了同中原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并在此“置吏”,也成为秦王朝领土的一部分。
经过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大大扩展了,“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旁阴山至辽东”。羌中指临洮西南古羌族活动地带,北向户在今越南境内。经过扩张以后的秦代疆域,略有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十五省的全部,甘肃东半部,四川东部大半省,云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大半省,内蒙古南部及宁夏东南部,并有今越南东北部及朝鲜西北部一隅之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二、西汉王朝疆域的拓展
汉王朝初期疆域远不逮秦,最大变化在南、北两边。秦、汉之际,匈奴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匈奴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际,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令、坚昆等部(今西伯利亚南部),南灭楼烦、白羊(约在今内蒙南部),并越过阴山向南发展,重占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使汉的北界退回到陕北、陇东一线。南方则南越(在今两广及越南地)、东瓯(今浙江南部)及闽越(今福建沿海一带)三个越族建立的国家,虽按受汉的藩封,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原秦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机,割据南海、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都番禺(今广州)。吕后时,赵佗以两汉政府“禁南越关市铁器”为借口,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东瓯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曾追随吴国反对西汉中央政府。这样,由于匈奴南侵及三越自立,秦代向南北开拓的疆域,汉初已不复为伊塞克湖东南),今钖尔河上游的大宛(首都贵山城,位于今苏联中亚塔什干东南的卡散),今帕米尔地区的无雷,今阿赖谷地的休循等国,均置于西域都护的直接统治之下。西域都护成为固定的行政机构。汉对西域各国有权册封国王,颁赐官吏印绶,调遣军队和征发粮草,西域已成为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将不直属都护而势力所及的远在中亚的安息、条支、大月氏、康居、奄蔡、罽宾、乌戈山离等国包括在内,综汉之世,西域通中国者凡五十六国,汉声威远及亚洲西部及欧洲东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西海(今青海)地区的羌人曾与匈奴连兵攻汉,汉武帝遣李息等率兵十万予以征服,设护羌校尉以统领之。宣帝时又令赵充国率兵六万屯田湟中,置金城属国以接纳归附的羌人。此后,一部分羌人逐渐内徙至金城、陇西一带。与汉人杂居。
西南地区今云贵及川南一带的少数民族,汉时统称“西南夷”。其中较著者有夜郎(今贵州遵义、桐梓一带)、滇(今云南昆明一带)、邛都(个四川西昌附近)、嶲(今云南保山一带)、昆明(今云南大理一带)、徙(今四川天全一带)、笮都(今四川汉源一带)、冉駹(今四川茂汶一带)、白马(今甘肃成县一带)等部。汉初以道途远阻,多不与汉王朝通。武帝时,为取道夜郎以攻南越,于建元六年(前135年)派唐蒙出使夜郎。其王归附,汉王朝在那里设置犍为郡(治僰道,
今四川宜宾)。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越后,伐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降其地为牂柯郡(治今贵州黄平西)。时各族争相内附,因以邛都为越嶲郡(治今四川西昌东南),笮都为沈黎郡(治今四川雅安南),冉駹为汶山郡(治今四川茂汶北),白马为武都郡(治今甘肃成县)。元封二年(前109年),又击降滇王,以为王朝所有。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了反击匈奴贵族入侵的战争。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出云中至于陇西,收秦故河南地,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南)、五原郡(治今内蒙古包头西)。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自陇西出兵,过焉耆山(今甘肃山丹境),西入匈奴境内千余里,后又由北地出击,逾居延海,南下祁连山,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来降。汉以其地先后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徙内地之民以实之。从此,“金城(今甘肃兰州西)、河西(指河西走廊)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河西四郡也就成为通西域的要道。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远征匈奴至宝颜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南支),霍去病则封于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从此,“漠南无王庭”,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当时活动于北海(今贝加尔湖)及其以西地区的我国古代最北部的游牧民族丁令、坚昆等部,也进行着反击匈奴奴隶主奴役的斗争。
汉王朝在与匈奴交争中,为断其右臂,命张骞出使西域(今新疆至中亚一带)。初,西域三十六国处于匈奴所置僮仆都尉的苛暴统治下,以距汉过远,莫敢内附。及至匈奴昆邪王来降,河西四郡既建,玉门路通,诸国始相继臣服。汉于酒泉以西逾玉门关至盐泽一带设立亭障,作为边防的哨所和供应粮草的驿站。太初四年(前101年),又于轮台(今新疆轮台东)、渠犁(今新疆席尔勒西南)设立使者校尉,管理屯田。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设幕府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野云沟附近)。从此,西至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乌孙(首都赤谷城,位于今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并“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至此,西南大部归入汉王朝直接管辖之下。西南各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在东南地区,各越族人民也和西汉王朝建立了密切联系。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王在闽越威胁下,向汉中央政府请求举国内迁,迁居江淮之间。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自立为武帝,举兵反汉,汉武帝遣韩说等率军攻入闽越,越繇王居股杀余善降汉,汉武帝也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一带。从此,东瓯、闽越人民和当地汉族人民杂居,关系日益密切。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丞相吕嘉杀南越王赵兴反汉。汉武帝道路博德进军番禺。次年,平南越,于其地设南海(治番禹,今广州,辖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苍梧(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今广西东部及广东西部地区)、郁林(治布山,今广西桂平西,辖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合浦(治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辖今广西南部及广东西南部地区)、珠崖(治瞫都,今海南琼山东南,辖海南东部地区)、儋耳(治所在今海南儋县西北,辖海南西部地区)及位于越南
的交趾(河内附近)、九真(清化西北)和日南(顺化附近)等九郡。从此,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越族人民迁居内地和汉族地区人民的不断南迁,更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越、汉两族人民的进一步融合。
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位于今吉林松花江、伊通河流域的,是汉朝的属国,隶玄菟郡;在其东北乌苏里江、黑龙江一带的,又臣属于夫余。东胡族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后,分为两支:一支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称“乌桓”;一支退居鲜卑山(今内蒙硬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西面,洮儿河与西拉木伦河之间),称鲜卑”。汉武帝征服匈奴后,得以先后摆脱匈奴奴隶主的奴役。两汉政府将乌桓徙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边塞外居住,设置“护乌桓校尉”以管辖之。鲜卑人也就向西南迁移到原乌桓人所居的地区。今鸭绿江以西、夫余南面的高句丽,朝鲜东北部的沃沮、貉等,都与西汉王朝政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自古以来即与中国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朝鲜,先秦时期燕、齐两地人民即与朝鲜人民有了频繁的交往。西汉初,燕人卫满率千余人渡浿水(清川江)至朝鲜,后被立为朝鲜王,建都王险城(平壤),统治朝鲜半岛西北部,为汉外臣。汉武帝时,朝鲜统治者内部分裂,卫满孙右渠为臣下所杀,卫氏朝鲜亡,汉武帝以其地设乐浪(当今朝鲜平安南、北道及黄海北道各一部分。故治在今平壤)、玄菟(今吉林南境至朝鲜咸镜南道一带)、真番(今朝鲜黄海北道大部及黄海南道、京畿道北部)、临屯(今朝鲜江原道及南江原道北部)四郡。汉王朝的东疆乃达朝鲜半岛的北部。
西汉时期,中国的疆域东起库页岛,西到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南迄南海及越南。在这样辽阔的领域内,其中处于汉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南、北略同于秦,而东、西比秦代有进一步发展。即东面扩展到今朝鲜中部,西至河西、西域,西南达到川西南及云、贵等省,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三、东汉疆域的变迁
东汉初,当光武帝进行统一战争时,匈奴乘机寇扰北边。割据三水(今宁夏同心东)的卢芳勾结匈奴,占据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等郡。东汉政府被迫罢省定襄郡,南徙其民于西河郡;徙雁门、代郡、上谷等郡吏民六万余人于居庸、常山以东。匈奴左部转居塞内,建武二十年(44年)一度进至上党、扶风、天水等郡,对东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贵族因争夺统治权发生内江,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匈呼韩邪单于(日逐王比袭用其祖父的称号)内附,东汉王朝将其部众分置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
郡、西河等缘边八郡,助汉守边。南匈奴人逐步转向定居和农耕生活,与汉族杂居,逐渐融合。
北匈奴仍经常侵扰河西和北方郡县,并控制着两域,中西交通为之阻断。西域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匈奴奴隶主贵族的“税重刻”,均“思汉威德,咸乐内属”,纷纷请求东汉政府再派都护。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命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自凉州率军分路出击,大败匈奴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今新疆哈密),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并派班超联络南道诸部,迅速挫败鄯善、于阗、疏勒等地匈奴势力。次年(74年),东汉政府在西域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都护府设龟兹它乾城(今新疆新和境),任命耿恭为戊校尉,关宠为己校尉,分别屯田于车师后部金满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一带)及车师前部柳中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
东汉和帝永元初(89年),窦宪大败匈奴于燕然山,北匈奴降者二十余万人。三年(91年),汉军出居延塞,又败匈奴于金微山(阿尔泰山),匈奴向西远徒。同年,班超被任为西域都护,另派徐干为长史,屯驻疏勒。并于车师前部高昌壁(今新疆吐鲁番)置戊己校尉,车师后部侯城(即金满城)置戊部侯。六年(94年)班超率中央政府军及龟兹、鄯善等地方部队七万人,破焉耆,降危须、尉黎等叛乱势力,于是,“西域五十余国翻皆纳质内属焉”。东汉王朝完全恢复了在西域的政治统治
东北地区的乌桓族,东汉时也随南匈奴之后内附,使居于幽、并二州缘边十郡境内,东汉政府在上谷郡宁城县(今河北宣化附近)复置护乌桓校尉以监领之。鲜卑族也遣使通好,接受东汉王朝的封号,并受护乌桓校尉的监护。松花江流域一带的夫余,及其东南鸭绿江流域的高句(是夫余人向南发展的一支)也先后臣服于东汉王朝,由玄菟郡进行管理。更东北的挹娄(即西汉以前的肃慎)人则在名义上臣属于夫余。
西南地区居于益州郡西部今云南澜沧江以东哀牢山中的哀牢夷人归附东汉王朝,汉明帝在其地建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今四川、云南西部越嶲郡的邛都夷大羊诸部,蜀郡西部都尉的笮都夷白狼、槃木、唐菆诸部,也相继归附东汉王朝。东汉政府另增设蜀郡属国、犍为属国以统治新归附的各部族。西南诸夷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东汉王朝直接统治下的领土,东乐浪,西敦煌,南日南,北雁门,西南永昌,四履之盛,几于前汉。至于包括边境各族的活动范围,则与西汉相埒,略无变动。
东汉后期,北方鲜卑在匈奴西迁后,尽占其故地。以檀石槐为首的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建牙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北面的弹汗山(今商都附近)。“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其势力所
及,“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逐渐摆脱了对东汉王朝的封建依附;东汉王朝后期对西方葱岭以西的西城诸国的政治统治日益削弱,岭东诸国也多疏慢不朝;西北的羌人起事,影响所及不仅在凉、并二州,并深入三辅,东汉政府被迫将金城、陇西、安定、上郡、北地诸缘边郡县内徙。直至末年,西北和北边疆域,都呈缩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