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再统一及其疆域的拓展  
一、隋统一后的疆域
隋初立国时,继承北周版图,仍以长安为都。开皇三年(583年),迁都于长安东南龙首原上新建的大兴城。七年(587年),灭掉建都于江陵的后梁,扫除了向江南进军的障碍。九年(589年),占领陈都建康,继续平定陈境内各地方割据势力,结束了自西晋以来的三百年的长期分裂局面,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北疆和西陲各族力量有了新的发展。北方突厥崛起,逐渐侵入长城以内今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和宁夏北部地;西方吐谷浑贵族经常率部侵犯河西走廊,中原与西域交通为之阻断;西南今云、贵二省及广西的一部,自陈以来各族先后脱离独立,便已不能控制。隋王期初建时的领土,北方、西方和西南都较南北朝时的全疆为狭小。
北方的突厥,在南北朝后期,其首领阿史那土门在兼并铁勒(即敕勒)各部和攻灭柔然之后,于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建立突厥汗国。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年),又两破哒,东服契丹及奚,北并契骨,设牙帐于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辖境“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
隋初,突厥沙钵略可汗(又号伊利可汗)继位,兴兵南下攻隋,抄掠武威、金城(今甘肃兰州)、天水(今甘肃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弘化(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富县)、延安(今陕两延安)等地,并在营州刺史高宝宁的勾引下攻占临渝关(今河北抚宁榆关)。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兵分八路出击,大败突厥。此后,突厥内部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开皇十九年(599年),东突厥发生内乱,突利可汗向隋称臣,被封为启民可汗。隋文帝划夏(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胜(今内蒙古托克托南)二州之间地为突厥牧地,并建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为突厥汗庭。仁寿元年至三年(601—603年),突厥北面铁勒的仆骨、恩结、阿拔等部也相继归附,于是,大漠南北都统一于隋王朝。
西域地区,当阿史那土门建立突厥汗国时,其弟室点密统领十大首领,带兵十万人,攻占西域各地。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室点密自立为可汗,号称“十姓部落”,建牙于鹰娑川(今新疆焉耆西北小裕勒都斯河),是为冬都(亦称南牙)。其后又干碎叶河(楚河)西岸的千泉(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托克马克西)建立牙帐,是为夏都(亦称北牙)。隋初室点密子玷厥继位,称达头可汗。当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大败突厥沙钵略可汗时,达头可汗正式宣布独立,是为西突厥
西突厥贵族北并金山(阿尔泰山)西南铁勒部,南服白山(天山)以南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自玉门以西诸国皆役属之”;西越葱岭,征服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南一带地方)、挹怛(今阿富汗北部巴达克山地区)、护密(今阿富汗东北境瓦汗)、钹汗(汉大宛,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石(今苏联中亚塔什干)、康(今苏联撒马儿罕)、安(今苏联布哈拉)、穆(今苏联中亚查尔朱)等国,建西突厥王庭于三弥山(即原南牙鹰娑川所在)。其统治势力遍及中亚两(药杀水、乌浒水)流域,远达咸海以西的辽阔地区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被其叔射匮(达头可汗之孙)所夺,处罗率部众归隋,炀帝以优礼相待,将其部众分别安置于会宁(今陕西靖边)、楼烦(今山西雁门关北)一带。
吐谷浑隋初屡犯边境,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派扬雄、宇文述等率重兵进击,其可汗慕容伏允溃逃,南奔于山谷中。隋王朝在其故地置西海(青海湖西伏俟城)、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婼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设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于是,“自西平(今青海乐都)、临羌城(今青海湟源境)以西,且末以东,祁连山以南,雪山(积石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尽为隋有。
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后,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通路,于是,派裴矩驻于张掖,主持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和通商往来。西域“相率而来朝者四十余国,因置西戎校尉,以应接之。吐鲁番地区的麹氏高昌国也“遣使贡献”。大业五年(609年),其王“麹伯雅来朝”,称臣。当时从河源到且末,沿途设屯田戍卒。隋炀帝又命薛世雄筑伊吾城(今新疆哈密),率兵屯守,以捍卫交通。大业六年(610年),又增设伊吾郡。“西域诸蕃,往来相继。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及经济文化交流更密切了。
东北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库莫奚隋时改称奚,并南徙至濡水(今滦河)上游,分为辱纥主、莫贺弗、契箇、木昆、室得五部。契丹与霫则分居于弱洛水(沙拉木伦河)南北,契丹并向东延伸至今西辽河两侧,据有“辽西正北二百里,分为悉万丹、何大何、伏佛郁、羽陵、日连、匹絜、黎吐六于、等八部。南北朝时的失韦及勿吉,隋时改称、靺鞨。室韦分为五部:南室韦与霫、契丹为邻;北室韦、深末恒宝韦东与靺鞨接界;大室韦、钵室韦北及外兴安岭。靺鞨则分为七部:伯咄部、粟末部活动于粟末水(第二松花江)流域,和徒太山(长白山)以东的白山部共同与高丽相接;安车骨部及拂涅部分布于今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号室部在今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部则在黑水(今黑龙江下游)流域以至库页岛。奚、霫、契丹当突厥兴起时,都称臣于突厥,后亦随突厥归服于隋。室韦、靺鞨也相继臣属于隋,经常遣使进贡方物,保持密切的联系,靺鞨首领度地稽移居柳城(今辽宁朝阳),曾被隋炀帝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隋炀帝征高丽时,靺鞨曾出兵助战,“每有战功”。
在西南今云、贵地区和四川南部分布于原东汉时朱提郡境内的有乌东爨(在今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及贵州西北部);分布于原三国蜀汉建宁郡境内的有白蛮西爨(在今滇池至洱海一带)。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置南宁州总管府(位于今云南曲靖)以统治之。
在东南,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和四年(607—608年),两次派朱宽到流求(台湾,三国时夷州,隋唐改称流求)。六年(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周率领万人,从义安郡(今广东潮安)出发,经高华屿(澎湖花屿)黾鼊屿(奎辟屿)到达流求,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隋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东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较之隋初,北部及西部都有所拓展。当时边境各族活动地区,东至库页岛,北及外兴安岭及贝加尔湖以北,西抵咸海以西。较之南北朝时期,西部疆域有了较大的扩展。  
二、唐全盛时期的疆域
唐仍都于长安。高宗营建洛阳为东部,因袭隋制。武则天时代,曾一度以洛阳为神都,自长安迁居其地,又于太原置北都,因有三都的称号。中宗迁回长安,恢复两都旧制。
唐初疆域和隋末大体相同,时周边各族力量有了进一步发用,各族奴隶主贵族经常入寇中原,太宗、高宗时期通过对各族统治者的征服,领土有了很大的扩展。  
1.单于、安北都护府辖地
东突厥初唐时重新强盛起来,东至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唐高祖李渊初起时,也不得不借助于东突厥统治者,向他称臣。武德五年(622年)以后,唐初完成统一事业,突厥统治者即屡兴兵犯境,连续侵扰幽(今北京西南)、朔(今山西朔县)、忻(今山西忻县)、汾(今山西汾阳)、潞(今山西长治)、原(今宁夏固原)诸州。九年(626年),颉利可汗率兵十余万,进至京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京城长安为之震动。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派李靖、李勣等统兵十余万人,分六路出击。次年,大破突厥,突利可汗来降。唐军又乘胜迫击,生俘在逃中的颉利可汗。东突厥人民被俘及归附者数十万,唐政府从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今宁夏宁武西南),设置顺、祐、长、化四州都督府以安置之,并在颉利原辖地漠南地区分设六州,又置定襄(治宁朔,今陕西榆林南)、云中(治朔方境,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二都督府以统之。分别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刺史进行管理。
东突厥政权覆亡前夕,铁勒诸部中最为强大的薛延陀,联合回纥、拔野古等其他铁勒各部,击败颉利可汗,于贞观二年(628年)在漠北建立薛延陀汗国,建牙郁督军山(即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
之北山),其首领夷男接受唐太宗册封为真珠毗伽可汗。领土盛时,东至室韦(今额尔古纳河一带),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南至突厥(漠南),北临瀚海”,成为漠北一大势力,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诸大部落皆属焉。后多弥可汗继立,进犯河套地区。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军趁薛延陀内乱的机会,分兵数道出击,在铁勒另部即居于娑陵水(色楞格河)和嗢昆水(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的配合下,破灭薛延陀,回纥等铁勒诸部相率归附。唐太宗于其地设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龟林及卢山等六都督府及皋兰、高阙、鸡鹿、鸡田、榆溪、蹛林、宝颜等七州;又于铁勒北部、小海(贝加尔湖)以西黠戛斯(即隋时契骨)部置坚昆都督府(因契骨汉时名坚昆,故名),以各部酋长为都督、刺史;置燕然都护府于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五原西北)东南的古单于台以统之。时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以为入贡之路。
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设单于都护府于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统漠南定襄、云中、桑乾、呼延等都督府及羁縻府、州,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总章二年(669年),设安北都护府于郁督军山东端嗢昆水畔,统漠北幽陵、金微、龟林、燕然、皋兰、瀚海、卢山、贺兰、居延、坚昆等都督府及羁縻府、州,辖境相当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及苏联西伯利亚南部。  
2.安西、北庭都护府辖地
西突厥初唐时在统叶护可汗统治下,势力极盛,“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贞观二年(628年),统叶护可汗死后,西突厥分裂为弩失毕和咄陆两部分:弩失毕五部居于碎叶川(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的楚河)西南;咄陆五部居于碎叶川东北。当时西域各族人民处于西突厥上层统治者的奴役之下,中西商路交通亦为之阻断。唐朝为对付西突厥,首先打通向西域用兵的道路。
隋末吐谷浑伏允可汗又收复故地,仍驻伏俟城,其次子慕容尊王守鄯善,唐初屡犯边境,威胁河西走廊。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出兵降服吐谷浑,伏允兵败自杀,唐封其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及诺曷钵继位,又封为河源郡王,一直归依唐朝。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为吐蕃所灭,从此唐与吐蕃接境。
高昌地扼中西交通要冲,其王麹文泰擅霸一方,西域诸国使者及“胡商被其遏绝”。交通为之阻断。贞观四年(630年),西突厥属地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主内附,唐于其地置伊州,作为经营西域的出发点。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即经由伊州出击,攻灭高昌,于其地置西州;又取其北面西突厥所据的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遗址),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吐鲁番西雅尔和卓)以统之。
贞观十八年(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征服西突厥控制下的焉耆国,置焉耆都督府。二十一年(647年)又攻灭龟兹国,置龟兹都督府。天山南路各国纷纷归附。唐又于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西)置疏勒都督府及毗沙都督府。次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统称“安西四镇”,以控扼中西交通要道。从此,确立了唐在天山南路的统治。
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军击破西突厥于伊丽河(伊犁河)、碎叶川一带,生得阿史那贺鲁可汗至长安。次年,于其地置昆陵、濛池二都护府,以其本部人弥射、步真分任都护,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并以碎叶川南岸的碎叶城(今苏联托克马克附近)代焉耆划入安西四镇,作为经略中亚的重要基地。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又设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与安西都护府分掌天山南、北路。于是,昆陵、濛池两都护府改隶北庭。昆陵都护府统楚河以东地区的匐延、盐泊、双河、鹰娑、温鹿州、洁山西突厥五咄陆部,以及阴山、大漠、玄池、金附、轮台、金满、凭洛、沙陀、咽面、盐禄、哥系、孤舒、西盐、东盐、叱勒、迦瑟、答烂等二十三州。濛池都护府统楚河以西至咸海地区的阿悉结阙、哥舒阙、拔塞干暾沙钵、阿悉结泥孰、哥舒处半等西突厥五弩失毕部。北庭辖境东起今伊吾,西至咸海,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巴尔喀什湖,南倚天山,与安西都护府接界。
安西都护府统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焉耆、龟兹、疏勒、毗沙四都督府;葱岭以西乌浒河(阿姆河)流域及其以南各国,分置鸟飞州(护蜜)、悦般州(石汗那)、至拔州(俱密)、天马(解苏)、高附(骨咄)、姑墨州(怛没)、王庭州(久越得犍)、月氏(吐火罗)、大汗(缚喝)、旅獒州(乌拉喝)、奇沙州(护时犍)、昆墟州(多勒建)、写风(帆延)、修鲜(罽宾)、条支(诃达罗支)、波斯(疾陵城)等十六都督府,下辖州八十八,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在药杀水(锡尔河)南北地区各国,分置康居(康)、大宛(石)、休循州(拔汗那)都督府,及南谧州(米)、佉沙州(史)、贵霜州(何)、安息州(安)、木鹿州(东安)等刺史州。安西辖境东起今焉耆,西至伊朗东境,北临天山及锡尔河,南达阿富汗南部。唐政府委任这些国家的国王为都督或刺史,在其国土内分置州、县。唐中央政府的政令,在各都督府和州、县都能有效地推行。  
3.安东、安南都护府辖地
东北的奚和契丹,唐初受制于东突厥,唐征服东突厥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均率部内属,唐于共地分置饶乐、松漠二都督府,以奚人首领可度者及契丹首领窟哥分任都督,改奚属五部及契丹八部为州,以各部酋长为州刺史。饶乐、松模二都督府均受制于营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以后,改归平卢军节度使统辖。室韦唐时越过外兴安岭向北发展,远及今苏联西伯利亚东部鄂霍次克海北岸,贞观初(627
年)遣使臣服于唐,唐于其地置室韦都督府进行管理。靺鞨于唐初武德年间(618—626年)遣使内属,唐于其地置黑水都督府(今黑龙江、乌苏里江会合处伯力)及渤海都督府(今吉林敦化),于室韦、靺鞨各部置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而由中央派遣官吏为长史。至此,奚、契丹、室韦、靺鞨都正式归属中原王朝的行政建置,置于唐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进一步加强了东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
唐初辽东及朝鲜半岛上,处于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高宗显庆五年(660年),高丽、百济联合进攻新罗,唐政府应新罗的请求,派苏定方由海道进兵,配合新罗攻灭百济,于其地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后高丽发生内乱,唐以李勣为辽东行军大总管,于总章元年(668年)灭高丽,于新收复的辽东地区置辽城州(今辽宁辽阳)、建安州(今辽宁盖县境)、哥勿州(今吉林通化西)及新城州(今辽宁抚顺北)四都督府。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
武则天时期,在高丽人民的反抗下,唐势力被迫退至浿水(大同江)以北。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百济亦为所占。安东都护府辗转迁徙于平州(今河北卢龙),统松漠、饶乐、室韦、黑水、渤海、新城州、哥勿州、辽城州、建安州等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安东辖境西起濡水(滦河),东抵库页岛,北及东西伯利亚北部,南包朝鲜半岛北部。
南方唐王朝统治达越南北部地区。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置南都护府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后移宋平(今河内)。统海南诸国及境内各部、州。辖境相当今广东西南部(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大部、云南东南部及越南北部地区。
以上六都护府中,安北、单于属关内道,北庭、安西属陇右道,安东属河北道,安南属岭南道,均置于唐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其疆域所及,“东至海,西逾葱岭,南尽林州(即林邑),北被大漠,略当今东至库页岛,西达咸海,北及东西伯利亚北部,南抵越南中都,超过了西汉极盛时期的版图。至于唐朝的声威所及,则东臣新罗、日本,两国均遣使入贡,并遣学生留学中国;西府波斯,不断遣使者来唐;北服西伯利亚,远在堪察加半岛上的流鬼国,与唐朝也建立了联系;南震南海,林邑(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骠国(今缅甸)、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师了国(今斯里兰卡)、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阇婆(今爪哇)等国,均派遣使者来唐通好及入贡。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初唐时,西藏高原上分布着几支古代羌人的部族:西部是以畜牧为业的羊同,中、北部是兼营畜牧与农业的苏毗部人,西南部则是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吐蕃,其中吐蕃势力最为强盛。七世纪初,吐蕃首领朗日松赞吞并了苏毗,其子松赞干布(629—650年在位)又攻灭羊同,统一了西藏高原,于贞观七年(633年)建立了奴隶制的吐蕃王朝,从山南迁都于逻些城(今拉萨)。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大规模地吸收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中宗景龙四年(710
年)又嫁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吐蕃自唐蕃“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汉、藏人民之间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  
三、唐后期渤海、回讫、南诏及吐蕃的兴起
在唐王朝空前盛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之内,通过各族人民之间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边境各族的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立起几个新的政权。  
1.渤海
靺鞨族的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于武后圣历元年(698年),在忽汗河(牡丹江)上源西侧东牟山下(今吉林敦化敖东城)建立政权,自称震国王。玄宗先天年间(712年),封大祚荣为左饶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在其统辖地区置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亦称渤海都督)。从此,去靺鞨改称渤海。天宝末年(755年),其首领钦茂建都于忽汗河东的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渤海国连年遣使及派遣学生来唐留学,一直保持友好的关系。
渤海国盛时,其疆域西起辽水(辽河),东至于海(日本海),北跨那河(松花江),南达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统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建置在乌苏里江、兴凯湖以东的有定理、安边、安远、率宾四府十一州。渤海人对祖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回纥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南迁于漠南的突厥贵族骨咄禄重建突厥奴隶制政权(史称“后突厥”),使铁勒诸部复置于它的残酷统治之下。玄宗天宝初年(742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联合其他部落攻灭后突厥,突厥各部大都归附回纥。天宝三年(744年),骨力裴罗遣使入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其时,回纥斥地愈广,东际室韦,西抵金山(阿尔泰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建牙于乌德犍山(杭爱山)北麓(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北),成为漠北唯一的强国。唐不得不放弃瀚海都督名号,承认其可汗地位。安史乱起,回纥曾发兵助唐收复两京。河西、陇右为吐蕃所占后,唐和西域交通亦借道回讫,双方长期进行丝马互市,关系极为密切。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回纥更名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
文宗开成五年(840年),西北方的黠戛斯人攻占回鹘都城,回鹘诸部分道逃逸:一支南下至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及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西北)归附于唐;一支迁到河西走廊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受制于吐蕃,称作“甘州回鹘”,也叫河西回鹘;一支迁到西州,在高昌建立政权,称作“西州回鹘”,也叫高昌回鹘;一支西
奔葛逻禄(原为回鹘旧部,游牧于金山西、夷播海南),转徙到葱岭西碎叶川一带,称作葱岭西回鹘。  
3.南诏
七世纪后期,云南境内的乌蛮贵族,在洱海一带建立了蒙舍(在今巍山)、蒙嶲(在今巍山北至漾鼻一带)、越析(在今凤仪至宾川)、浪穹(在今洱源)、施浪(在浪穹诏东北牟苴和城)、澄川(一名邆赕,在今邓川)六语,即所谓“六诏并乌蛮”。乌蛮人称王为诏,六诏中蒙舍诏居南,因称南诏,与唐关系最为友好。其他五诏及河蛮部落则常受制于吐蕃。南诏首领皮逻阁在位时(728—748年),势力强盛,战胜河蛮。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在唐支持下,攻灭其他五诏,统一云南全境。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以南诏为国号,和唐朝往还极为密切。
天宝七年(748年),皮罗阁子阁罗凤继位后,积极向外扩张,东并东、西爨,西服寻传、裸形诸部,南败骠国(今缅甸境),并派兵进攻西川,夺取清溪关(今四川汉源南),俨然成为西南的强国。其国土盛时,东起云、贵边境,西跨缅甸亲敦江上游,北临大渡河,南达老挝北境。
唐末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篡夺政权,改国号为大长和国。  
吐蕃
吐蕃自接受唐的先进经济文化影响后,日益强盛。早在高宗时期,吐蕃奴隶主即北上与唐朝争夺对西域的统治。龙朔三年(663年),攻占吐谷浑。成亨元年(670年),进占安西四镇。武后如意元年(692年),始为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所收复。安史乱后,吐蕃统治者利用唐朝西部边防军东调平乱的机会,乘虚而入。代宗时(762—779年),尽占河西、陇右之地,并一度深入关中,攻陷唐朝首都长安,后为唐将郭子仪收复,但此后凤翔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地,尽为吐蕃所有。德宗时期(779—804年)吐蕃向西与大食争雄于中亚,“蕃兵大半西御大食”,唐首相李泌又西联回鹘,南结南诏,吐蕃统治者在四面受敌及内部人民反对下,力量大为削弱。
宜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今甘肃敦煌)人张议潮起义,以河西沙、瓜、伊、西、甘、肃(今甘肃酒泉)、兰、鄯(今青海乐都)、河(今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廓(今青海化隆西)等十一州地归唐,吐蕃失去河陇经济重心后,国势益弱,在贵族争夺赞普位号的内部斗争和人民起义下,陷入各贵族集团分裂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