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削弱语文课的性质。)
2.明确方法
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想象得以顺利展开,依托的是一些关键词。
(依托重点词语进行想象是诗歌鉴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品赏上阕
(1)在上阕中,哪个字启发了你的联想,启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明确:是“立”字。“立”既有“站立”之意,又有“挺立”“肃立”,甚至有“屹立”“矗立”之意,作者将这一形象放在诗篇之首,突出了卓尔不群的个性以及勇于承担革命重任的气度与豪情。
(学生的能力要在实际的语言品味中培养。对关键词语的品味,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展开。“独”“寒”“去”都起到了作用,但最主要的是“立”,这一点要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到确认。)
(2)阅读“看”字所领起的诗句,谈谈作者笔下的秋天具有怎样的特点,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①概貌:“万山”,写山势之绵延;“层林”,写树木之深茂;“漫江”,写河水之充盈;“百舸”,写船只之众多;“长空”,写秋空之开阔;“浅底”,写江水之明澈。通过这些景物突出了秋之概貌——壮阔、深广、明丽。②色彩:“红遍”“尽染”“碧透”。写出了秋的绚丽浓重。③力量:“争”“击”“翔”写出了秋的强健自由。通过概貌、色彩、力量三方面的描绘,我们可知诗人笔下的秋天是壮阔、深广、明丽的,它的色彩是绚丽浓重的,它的力量是强健自由的。
(学生此部分的回答是零散的、片段的。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合,得出综合性的认识。整合的方式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多种多样。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入诗歌意境。在鉴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合、概括、提升的综合能力。)
(3)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秋,该是哪个字?秋天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是“竞”字。它不仅写出了秋貌,更显出了秋神。秋是生机勃勃的,有着强健有力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状态。
(关于上阕的三问力求简洁明快,切入实质,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力求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切体会诗歌所传递的感情。)
(4)过渡衔接
面对如此的秋景、秋神,作者想到自己将要去完成的革命任务,不禁感慨万千,面对苍茫广阔的大地,发出了“谁主沉浮”之问,很自然地带出下阕。
4.品赏下阕
(1)重点阅读“忆”所领起的几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在峥嵘的岁月中“百侣”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恰”“正”“方”极写出他们的年华之美,“茂”“遒”极写出他们的才情之美。
(2)在最后三句中,你认为哪些词最富联想,它使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击”与“遏”是两个充满力度的词,吟咏这三句,我们感觉到一股强劲的力量扑面而来。这种力量不仅是来自身体的,而且是来自精神的。
(抓住关键词,学生的讨论、认知就不会空泛。鼓励学生的创见,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发、整合、提炼。)
三、总结:统观全篇
上阕描绘湘江秋景,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Error!
好课的基本标准就是要实实在在。本课追求的是这样几个“实实在在”:第一个就是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展开,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第二个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切实的“抓手”,有了这个“抓手”,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