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
本单元主要学习鉴赏中国新诗。选编的4首中国诗词,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4首诗词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 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尤其是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鉴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中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
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情感,也要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理解得深入而全面。
1 沁园春 长沙
教材概述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紧承上阕,通过回忆往昔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中国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学习时要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抓住情景交融的特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悟诗人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进而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Error!
(作者,亓宗峰,山东省莱芜市第二中学教师,本设计曾经荣获山东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优质课一等奖。)
Error!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Error!
思路、方法:诵诗中句,赏诗中景,悟诗中情,明诗中理,用诗中语,补诗中白,仿诗中法,学诗中志。
1)读,指导学生诵读,确定诗词的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和速度,把握诗词的感情。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讲,就是适当讲述引用的典故,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必要的情境再现,帮助学生领会思想内容。(3)扩,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高度凝练的诗句加以扩展,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使诗意通俗化、具体化、使诗词散文化,引学生进入诗境。(4)品,即对诗眼佳句要认真品味,使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表达独特的感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Error!
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 长沙]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思考一个问题,词的上下阕在写法上(表达方式上)是否相同,各主要写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板书:景——]
三、深入文本,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品读美句,感受把握
思考:上阕写景。写景部分哪里写得最好?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

领字是“忆”,领起八句。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2.炼字炼意,品味语言
独立寒秋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的意态。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眼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3.想象联想,工笔描绘
师: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景中。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在脑海里绘出秋色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体会,相互评点、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4.古今秋思,对比赏析
古代秋思句,学生搜索:
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师: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你们知道这个差异的原因吗?
学生猜测回答。如,生:他是伟人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生:他是革命家,革命家永远是硬朗、向上的。
5.知人论世,把握情志
师: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大都处在猜测的层面上,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应该注意追本溯源,知人论世。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毛泽东从小有什么样的志向。1910年秋,他在离开家乡韶山冲到50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的时候,面对新的环境,纵笔写就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910年告别父母外出求学时,他模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诗人西乡隆盛的诗作,写过一首《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
学生读这两首诗,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他从小胸怀大志,有必定成功的信念,有主宰天下的豪情。
他开阔的胸襟,不凡的气度,乐观的精神,雄伟的志向都融在他写的秋景里了。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眼前的烂漫秋景蕴含着作者的情怀也引起了他的共鸣,他迸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答案在哪里?

明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下阕。
(二)赏析下阕
推荐一位同学读下阕。
师:读完下阕,我的眼前清晰地浮现出两幅图画,一幅叫峥嵘岁月图,一幅是中流击水图。
1.赏析“峥嵘岁月图”
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慨!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师:齐读“峥嵘岁月图部分。讨论告诉我们这是一段怎样的峥嵘岁月。
(读后)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明确: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橘子洲头,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2.赏析“中流击水图”
师: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大家反复地读这句词。
师: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在盛夏水涨之时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作者写这些,除了有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呢?
(再读,联系全词读,读全词。)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志向的远大,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力挽狂澜的壮举,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
四、总览全词,进行小结
学生仔细读下面的一段文字:
上阕写充满朝气的万物。枫林如火,深寓他火热的革命家情怀;万类霜天竞自由,寄托着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下阕写充满朝气的人格主体。青春岁月,摆脱不了的回肠荡气;指点江山,从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那时的中国,“百舸争流”,国民革命席卷南方,北方军阀的统治摇摇欲坠。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水和争相前行的大小船只,诗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又平添出异样的严峻。
是呵,就像辽阔的天空和水面,任人角逐,但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诗人的耳边,或许回荡着他五年前在《湘江评论》上敲响的黄钟大吕:“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后来解释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说的是北伐以前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师:上阕有问,下阕有答,前呼后应,妙化无痕。同学们能不能从词的上阕和下阕里各抽取一个句子,组成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包含着作者的问,下联是作者的答。
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上联)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联)
横批:还看今朝
诗言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都统一在作家诗人胸有天下,囊括四海的志向里,这就是景情志三者的统一。
结束语:同学们,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寻觅与追逐。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深谷中的路旁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过路人,“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再次

齐读全文,在豪迈的朗诵声中,慢慢走,欣赏吧!
五、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Error!
(作者,连中国,北京市第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本设计曾发表在《语文建设》上。)
Error!
《沁园春 长沙》分上下两阕。上阕从不同的角度(远、近、仰、俯)着色(红遍、碧透),点面结合,尽态极妍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整幅画面凝重浓烈,充满强劲的搏击力量。雄丽的大自然猛烈地叩击着诗人的心胸,诗人不禁浮想联翩,眼前现出一幅幅难忘的战斗生活的画面,并由此自然过渡到下阕。下阕极力抒写年轻的革命同学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年华之美,极力抒写革命同学慷慨陈词、气宇轩昂的才情之美。最后将所有回忆凝结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之上,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
Error!
1.全词两幅画面都写得雄阔壮丽、气韵飞动。全篇一问一答,在问答之间充分抒发了革命者战天斗地、包举宇内的壮志与豪情。应该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并进入到这种艺术境界之中。学生领悟全词时的情绪应该始终是昂扬的,词中洋溢的精神应该深化到学生的血液中,形成他们今后前进的力量。
2.提高学生读词的素养,要求学生反复品味语言。这首词可谓句句有景、字字传神。要以反复品味语言为路径,引领学生充分领略词中饱满激越的情感与博大浩瀚的艺术境界。
Error!
一、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激发兴趣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正是毛泽东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人格素养,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诗风,使典雅的旧体诗词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毛泽东的每一首诗都洋溢着他的个性情怀。如果读懂了他,便读懂了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演的悲欢离合;如果读懂了他,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了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从宏观的角度概括毛泽东的诗词创作,阐发诗人与作品的关系,剖析毛泽东诗词的现实意义。引领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诵读:投入身心
(读的环节很重要,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在读中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对全词的准确理解。这个环节,教师的领读至关重要,教师要用自己的感情之火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要用学生彼此之间的感情之火将学生点燃。)
3.结构:初步把握
帮助学生理清全词结构。
上阕:描绘湘江秋景图;
下阕:描绘少年才情图。
二、探究:品读欣赏
1.了解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早期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学生简要了解背景即可,不必作长篇赘述。介绍得太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

会削弱语文课的性质。)
2.明确方法
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想象得以顺利展开,依托的是一些关键词。
(依托重点词语进行想象是诗歌鉴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品赏上阕
1)在上阕中,哪个字启发了你的联想,启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明确:字。既有站立之意,又有挺立”“肃立,甚至有”“矗立之意,作者将这一形象放在诗篇之首,突出了卓尔不群的个性以及勇于承担革命重任的气度与豪情。
(学生的能力要在实际的语言品味中培养。对关键词语的品味,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展开。”“”“都起到了作用,但最主要的是,这一点要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到确认。)
2)阅读“看”字所领起的诗句,谈谈作者笔下的秋天具有怎样的特点,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概貌:万山,写山势之绵延;层林,写树木之深茂;漫江,写河水之充盈;百舸,写船只之众多;长空,写秋空之开阔;浅底,写江水之明澈。通过这些景物突出了秋之概貌——壮阔、深广、明丽。色彩:红遍”“尽染碧透。写出了秋的绚丽浓重。力量:”“”“写出了秋的强健自由。通过概貌、色彩、力量三方面的描绘,我们可知诗人笔下的秋天是壮阔、深广、明丽的,它的色彩是绚丽浓重的,它的力量是强健自由的。
(学生此部分的回答是零散的、片段的。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合,得出综合性的认识。整合的方式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多种多样。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入诗歌意境。在鉴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合、概括、提升的综合能力。)
3)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秋,该是哪个字?秋天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字。它不仅写出了秋貌,更显出了秋神。秋是生机勃勃的,有着强健有力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状态。
(关于上阕的三问力求简洁明快,切入实质,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力求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切体会诗歌所传递的感情。)
4)过渡衔接
面对如此的秋景、秋神,作者想到自己将要去完成的革命任务,不禁感慨万千,面对苍茫广阔的大地,发出了“谁主沉浮”之问,很自然地带出下阕。
4.品赏下阕
1)重点阅读“忆”所领起的几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在峥嵘的岁月中“百侣”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极写出他们的年华之美,”“极写出他们的才情之美。
2)在最后三句中,你认为哪些词最富联想,它使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是两个充满力度的词,吟咏这三句,我们感觉到一股强劲的力量扑面而来。这种力量不仅是来自身体的,而且是来自精神的。
(抓住关键词,学生的讨论、认知就不会空泛。鼓励学生的创见,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发、整合、提炼。)
三、总结:统观全篇
上阕描绘湘江秋景,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Error!
好课的基本标准就是要实实在在。本课追求的是这样几个“实实在在”:第一个就是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展开,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第二个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切实的“抓手”,有了这个“抓手”,学生的

学习才能有效地展开,才能创造出我们期待的精彩。第三个就是让学生切实走近诗歌创设的艺术境界,让这个强大的磁场感染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第四个就是切实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既体现在对整节课的设计中,也体现在学习过程展开后对学生无形而切实的帮助中。
Error!
三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导语设计
Error!
在初中,我们就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 雪》,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背诵。(师生一起背诵《沁园春 雪》)
如果说《沁园春 雪》表现了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气魄,那么,我们今天再学一首同一词牌的展示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的词作——《沁园春 长沙》。
Error!
播放有关秋风吹,秋叶飘落的画面。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学生各抒己见(萧条,冷清,凄清……)你会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可见,大家积累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欣赏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
文本解读
Error!
1作家作品
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词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2基础知识
沁(qìn)园春   怅(chàng)   寥(liáo)廓(kuò)   峥(zhēng)嵘róng
Error!
1.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同写秋景,为什么它与一般诗词悲秋的风格不同?
明确:上阕写了这些景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群山上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
漫江碧透——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鹰击长空——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鱼翔浅底——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这些景物显现出同一个特点——生机蓬勃,富有活力,自然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按常理,当时时节正值寒秋,万物萧索,但这首词中毫无过去一般的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何在?这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有关,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作者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这样壮丽的山河应由人民来主宰、来当家做主,而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必须革命,作者在词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

2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词,现在大家来思考这个问题:这首词的结构是否颠倒了呢?
明确: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这其实是作者创意设计的问题,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形成了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
3.这首词不仅景美,而且语言美,你认为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明确:”“”“等。用的是拟人手法,写出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其实,古人早就用过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当时的革命形势。改为好吗?不好。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太一般了。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毛泽东用词用得多么精彩,多么生动传神啊!
Error!
先背诵全词,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找出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分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沁园春 
本文上阕先写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作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下阕是通过回忆往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即主宰国家命运。
2
通过几个关键词,来写谁主沉浮
3)沁园春 长沙
本词共写了四幅画面,前边写景,后边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Error!
学生分组讨论:
1.阅读上阕,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这一节,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红色,给人一种喜庆吉祥之感,是一种最厚重的暖色,能激发人的昂扬、奋发、热烈的情绪,可见作者内心充满激情,这是他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写景之后的一句哲理性的概括,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环境越险恶,主观竞争意识越强烈。它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于伟大的静穆中律动着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2.下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两句,都给人崇高宏伟的视觉美感。诗人和同学们的豪情壮志就是通过下阕的回忆引出来的。你品味出来了吗?

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巍峨奇丽。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联想到祖逖中流击楫、立誓复兴祖国的故事,联想到诗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可谓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宇宙、人类的高度,抒发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营造了一个恢宏开阔的艺术境界。
3.体会“立”“看”“问”的精妙之处。
明确:立: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引出下文。独立寒秋,引领湘江秋景图
看:总领七句。描绘独立橘子洲头所见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选取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生动的描绘,动静结合、远近互衬,由分而总,从跟前的山、舸、水,树、鹰、鱼,扩展到世间的万物,对寒秋严霜下万物活跃自强的情态,作哲理性的概括。
问:通过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主宰的问题,展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豪情。
Error!
我们可以从这首词中学些什么?
明确:1.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情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2.对比手法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非常鲜明。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字写出了山之多,字写出了红之广,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而不,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而不用,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Error!
1.有人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只是实写,就是他“独立”橘子洲头时所看到的那幅图画;有人认为这幅“湘江秋景图”是虚实结合,既指毛泽东当时的眼前实景,又暗指当时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政治形势。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明确:1)赞同前一种说法。因为当时作者只是站立在湘江中的橘子洲上,怎么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再说,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各地的秋景也不相同。
2)赞同后一种说法。诗词语言具有抽象性、可塑性,理解时也可带有主观性。这些景物既是湘江周围的景物,也是整个中华大地的景物;既指自然景物,也暗示了社会形势。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可作佐证,万类包括各种生物,也包括人。 
2.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明确:1)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既然词上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的情景,就不能忽略对各种生命的声音的描写,因为声音能更好地突出字。如王维的《观猎》,一开始就写声音: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先声夺人,突出了将军骁勇的形象。故此词中无声音描写应为一大憾事。
2)这首词不是没有写声音,只是没有明写罢了。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我们可以想象红叶在秋风中的簌簌声。还有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中的都暗写了声音,船桨声、船夫的号子声、鹰翅掠过长空的风声,我们都应该想象得出来。
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肯定收获很多。我们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

实践中去。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作业。
作业设计
时代伟人毛泽东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用一双发现的眼睛,试着从下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小论文(可课外完成)。
1.毛泽东诗词意象的特点。
2.从毛泽东诗词看其对古典文学的继承。
一 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
设题意图:积累名篇,提高朗读水平,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朗读指导: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象成站在橘子洲头的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然后吟诵这首词。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
二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首词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词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表达。
参考答案: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设题意图:进行扩展阅读。通过阅读毛泽东其他的诗词,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从文艺角度体会这位伟人的思想情操。
活动指导: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来欣赏。欣赏时,要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将诗人的豪情、书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远见是如何高度统一的。当前许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在网上发起专题讨论,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和书法艺术。同时,不妨动员学校语文老师参与其中的讨论,并以此为契机,让校园网进一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交流的园地。
一、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读书求学的有关资料
1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在完成言志的作文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校长李元圃阅后,惊异地说:今天我们学堂里出了一名建国材!后来毛泽东在国文课里又写了《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老师谭咏春深为赞赏。
毛泽东写的《宋襄公论》一文,因用康(有为)梁(启超)体作,一位教员认为只能给二十分,国文教员谭咏春看后却拍案叫绝:毛润之的文章不仅思想进步,文笔泼辣,而且立志高远,见解精辟,令人折服呀!康、梁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好,好得很!

他破例给这篇文章打了个一百零五分,挥毫圈点后,还在文章后面写了一则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
2.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有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陈昌、张昆弟等一批志趣相投的同窗好友。
这是一批有着远大理想和非凡气概的青年,这是一批真正的社会精英。
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时政,相互激励。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纵论天下大势,讨论社会和人生问题。他们常引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激励自己,戏称今后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毛泽东还和同学们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即不能做朋友。他们决心要强健筋骨,振奋雄心,冲决一切魔障。
罗学瓒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写他们这一群人的志向和抱负:
开怀天下事,不谈家与身。
登高翘首望,万物杂然陈。
光芒垂万丈,何畏鬼妖精。
奋我匣中剑,斩此妖孽根。
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
江水声声,松涛阵阵。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麓山上的这两副对联,伴着这涛声、水声,仿佛在传递着这一群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风发意气。
(胡长水、李瑗《毛泽东之路·横空出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
3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了《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沁园春 长沙》之作。
(《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二、多元解读《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他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杰出的诗作。《沁园春 长沙》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首词给了我们无比丰厚的审美内涵,本文力图从多角度解读这首词。
一、这首词透露了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毛泽东在本词中的写景,富于吞吐古今的气魄。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上下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碧皆作动态,且用”“一类表现极致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透露了冠绝古今的气魄。全词有曹孟德《观沧海》之豪雄,而无曹孟德之苍凉,有李白傲视群伦之气魄,而无其玩世不恭之洒脱,可以说是卓绝古今。
二、这首词中对秋的歌颂独步古今。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但毛泽东的这首词,却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尽展了秋的美丽。当然,面对寥廓的秋天,诗人也有一丝的惆怅——面对自由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情不自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但是,从全词来看,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怀,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三、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千年的沉重、千年的孤独。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面对大地,也发出了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里,我们读出了诗人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与屈原的无奈和感伤,有天壤之别!
四、这首词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字、

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等数词,富于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用万、千、百等数词营造一种豪放、开阔的氛围,已成为其常用的手法。
五、这首词在写天、写地中,营造了一种相当壮阔的氛围。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到了天:万类霜天竞自由,写到了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两字之用,给我们描摹了极为壮阔的意境,使整首词的意境变得无比壮美。
六、毛泽东喜欢水,在这首词中有充分的体现!毛泽东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名字中的字,即有水。他喜欢游泳,70多岁了还畅游长江;年轻时喜欢雨中跑步锻炼;在诗词中,也喜欢写水。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智慧的人,都喜欢水吧。伟人贤人很多与水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关云长水淹七军;韩愈水边祭鳄鱼等等,无不与水有关。水,给人无边的美感,它可以是壮阔的、明丽的,也可以是浩淼的、寂寥的……总之,水,给人很大的审美弹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提到了水,多次提到江,提到了与水有关的鱼、舸等,给人一种阔大、美好的意境,给人无边遐…… 
七、这首词在动词的使用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这首词中,诗人在动词的使用上,是十分成功的。”“”“”“”“”“”“”“”“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等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含的蓬勃生命活力。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八、这首词在形容词的使用上,也十分成功。寒秋,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
九、这首词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寒秋、湘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等意象,都十分鲜明突出,给人难忘的印象。诗歌要用形象思维,这是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到的,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的内涵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多视觉解读这首词,有助于我们对它的了解。
三、《沁园春 长沙》赏析(向明)
1.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 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在1911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 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

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