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知识
 
潮汐的类型
凡是到过海边的人们,都会看到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潮”指白天海水上涨,“汐指晚上海水上涨,不过通常我们往往将潮和汐都叫做“潮”。
潮汐现象非常复杂。仅以海水涨落的高低来说,各地就很不一样。有的地方潮水几乎察觉不出,有的地方却高达几米。在我国台湾省基隆,涨潮时和落潮时的海面只差0.5米,而杭州湾的潮差竟达8.93米。在一个潮汐周期(约24小时50分钟,天文学上称一个太阴日,即月球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所需的时间)里,各地潮水涨落的次数、时刻、持续时间也均不相同。潮汐现象尽管很复杂,但大致说来不外三种基本类型。
半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的多数地点为半日潮型,如大沽、青岛、厦门等。
全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渤海秦皇岛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国南海多数地点属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现全日潮,其余日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大。
不论那种潮汐类型,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
大潮小潮
上面我们仅说明了月球引潮力所造成的潮汐现象。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以推导出:引潮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与天体到地球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宇宙中天体虽多,但能对地球产生巨大引潮力的却不多。有些天体质量很大,但离地球太远;也有些天体,离地球虽然较近,但质量又太小。除月球外只有太阳的引潮力是比较突出的,太阳的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2700万倍,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平均距离的389倍。因此可以推算出太阳的引潮力和月球的引潮力之比为1:2.18,它所引起的潮汐现象虽不易被单独观测到,但却影响着月潮的大小。
  大家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月球又绕地球转动,它们三者的连线有时会成一直线,有时又成直角关第。每当农历初一(朔)或十五(望)时,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是一致的,两种力量迭加在一起,就使海水出现大潮。可是每当农历初七、八(上弦)或二十二、三(下弦)时,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与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互相垂直,太阳引潮力削弱了月球引潮力,因而海水就出现了小潮。实际上,大潮往往发生在朔望后二、三天,小潮大都出现在上、下弦后二、三天,其原因是海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到本身粘滞性和海底地形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潮汐对农业、渔业的影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解放以来沿海地区建造了许多灌溉闸口和护岸工程,这些工程的进行都需考虑潮汐的影响。在河流下游地区,涨潮时河水和海潮发生顶托现象,造成河流水位提高,这时灌溉农田非常方便。我国长江口和珠江下游等地都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为农业服务。
  准确掌握海水规律对渔业有很大关系。因为海洋上大潮流水急,鱼群容易分散排向外海,或栖居于中上层;小潮流水缓慢,鱼群易集中推向内海,并下沉海底,是底拖网渔轮捕捞的好机会。因此掌握潮情对确定鱼区地点、张网高度、航行时间等都是非常秘要的。
  涨潮时,外海高盐度的海水被推向岸边,是提取海水晒盐的好机会。那时打开盐田闸门,海水自然流进盐田,既保证海水质量又可节省人力物力。盐业工人
同志们还创造了不少好经验,如:雨后纳潮尾,长晴纳潮头”,“秋天纳夜潮,夏天纳日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