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名作欣赏《捣练图》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史前的岩画和陶绘。迄今所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画逐步形成了以线描和装饰性色彩塑造形象、注重人物精神刻画的传统。
    唐代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两个以擅长画贵族妇女而著称的人物画家——张萱和周昉。他们的作品在人物造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色:画中的妇女形象多是曲眉丰颊、浓丽多姿,使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唐代的作品。两个人中间,周昉是学张萱的,他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张萱的绘画风格,因而在绘画史上他们常被相提并论。张萱和周昉的绘画直接影响了晚唐、五代的人物画的风格。
    画家介绍:张萱,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盛唐时的著名画家。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55年)任“史馆画直”(即宫廷画师),主要画人物,特别擅长画贵族妇女、儿童、贵公子。在《宣和画谱》中是这样介绍张萱的,说他的画“于贵公子与闺房之秀最工”  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唐朝名画录》中说他的画“点簇景物位置、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相传他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在这以前,以妇女为题材的绘画不多,描写生活中的妇女的作品更是难得。张萱改变了这种情况,他所画的妇女面相丰满,体态健康,和现在看到的唐代雕塑的风格相似。张萱的真迹现在已经看不到,  《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为宋朝人的摹本,其摹画非常精致,因画史记载周昉“初效张萱,后则小异”,以此画与周昉传世作品相比较,可知“摹本去原作未远”因此,对于我们了解张萱的绘画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介绍:《捣练图》卷,作者张萱,宋摹本,绢本设色,37厘米×147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此画描绘宫中妇女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练”是丝织品的一种。练织时质硬,必须煮过、漂白,再用杵捣,才能柔软洁白。这幅作品共画了十二个人物,这些人物或长或幼、或坐或站,神情姿态各异。作者将他们按劳动工序分为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所以,这幅作品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看。开始的一部分是四个妇女用木杵在捣练;第二部分是两个人,一个坐在地毡上理线,另一个坐在凳上缝纫;第三部分是几个妇女正在把练扯直,用熨斗熨平。整个画面,不仅人物的安排和各个动作之间的联系处理得自然合理,而且细节的描写非常精到。例如捣练中的挽袖,扯练时的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细节的刻画都是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这幅作品的勾线工细劲健,着色富丽匀净,特别是“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版面介绍与教学建议:本课安排有作品《捣练图》整体介绍、各局部分析,并设置了以下栏目:“仕女画’’解释、“宋徽宗赵佶”介绍、“同时期(艺术作品中的) 女性形象”  “画家小传”和“思考与讨论”等,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目的是向学生提供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
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教师可同时展示《捣练图》和西方古代人物画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对它们不同的绘画创作意图、表现方式、使用材料、绘画技巧及整体绘画效果等进行比较,讨论“《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东西方绘画所体现的不同的审美特征。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捣练图》和教材中刊登的、同时期表现女性形象的其他艺术作品,了解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如教材中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防的《簪花仕女图》和《三彩女立佣》等,以及其他的唐代人物形象;也可以用唐代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朝代的人物造型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可设置一些题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组围绕一个专题,通过上网查询、图书阅读等方式,收集与这个专题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如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画家张萱和他的作品的信息等。在课上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这样,从对一幅画的鉴赏人手,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学生学到的是美术欣赏的方法。
    本课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教学评价:
    1.是否积极参与欣赏活动,能否从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角度评价这幅作品。
2.用短语填写下表,对《捣练图》作简要评析:
作者及年代
属于什么画种
构图样式
绘画技法
色彩
精彩细节
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师生一起分析《捣练图》,使学生对于我国唐代的绘画题材与风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认识。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以点带面,通过对《捣练图》的欣赏使学生对于唐代的时代背景、审美标准、绘画发展、以及当时的总体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课的设计与串讲中要很好地把握好课的条理与节奏。
3、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电脑、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设计:
、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在课前可以展示一些与唐代有关系的文物图片
、引入新课:再出示一组唐代的特色建筑物、文物、绘画作品的图片,同时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它们的名字:大雁塔、“开元通宝”货币、三彩骆驼俑、敦煌壁画、《簪花仕女图》
继续,让学生根据图片总结:
这些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唐代的作品)
通过图片所反映的唐代都有什么特色呢?(人们生活很安逸,在佛教、诗歌、经济、贸易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大雁塔:在唐代,佛教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唐玄奘西行取经还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宣扬佛法,都发生在这个时期,所以唐代的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普及。
“开元通宝”货币:唐代的经济也是在空前的发展,从当时货币的样式到普及制作,充分显示出唐代时期人们生活的富有与经济上的繁荣。
三彩骆驼俑:用是一种陪伴死者的随葬品,“唐三彩”是在武则天时期得到的发展,是唐代陶瓷上的创举,所谓的“三彩”是以铅为熔剂制成的其中以黄(赭)、绿、蓝为主色施于白底胎上。从上面表现的人物来看,人物多为西域等地的商人,所以充分显示出唐代商贸的发达,“丝绸古道”也是在这个时期成型的。
敦煌壁画“西方净土变:唐代佛教的盛行也使得艺术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佛教氛围,我国各地佛教建筑、雕像、壁画的大面积出现,使得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种佛教文化。“西方净土变”画面表现了在西方极乐世界中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画面中的伎乐天的形象生动多姿,特别是其中的“反弹琵琶”造型更是敦煌壁画中的精品,画面中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
⑶、《簪花仕女图》:盛唐时期的工笔重彩代表作,画面表现盛唐时期几位头簪大花的贵族妇女在私家庭院中闲庭漫步的情景,画面人物体态丰肥,衣着华丽,动作轻柔舒展。绘画技法娴熟,色彩浓艳又不失和谐。通过看这幅作品。带领学生在图上寻找他们认为怪异的装扮:学生提问:人物面部的眉毛比较有特点,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解释:唐代追求“以胖为美”的审美准则,所以人物的种种设计都是由它的美学的原理构成的。唐代人比较胖,每个人的脸型都是圆脸,大家想想看,在一个很大的脸上画一个细细的柳叶眉好看吗?(学生回答:当然不好看,主要是不协调。)那么这种眉毛画在脸上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与人物的圆脸产生形象上的呼应。)所以聪明的唐代人就以雄蛾子的触角得到了启发,发明了“蛾眉”,为的就是在脸上和脸型呼应。
在唐代妇女的生活十分单调,每天只是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单调的活动,化装便是她们每天的重要消遣。各种新鲜的发式便是妇女们日常花功夫捉摸的地方。高髻便是在唐代妇女发式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在《章怀太子墓壁画》《执扇仕女图》中均有较多的表现。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头上先用假发把头发垫高,然后用真头发包在外面,使得头发高高的立于头上,体现出人物的高耸的头型,既提高了人物的身高,又使得雍容、华丽的发簪得以展示。而在高髻上簪花更突出了这个特点,收到了雍容华贵的效果。
在每个人物的面部,还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主要化妆方法,其中在每个主要人物的面部都有黄金花子的体现,“花子”是古代妇女的常见的装饰物,在古代的名篇《木兰辞》中就讲到:“当户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其中的“花黄”便是这里提到的花子。它是一种用金箔剪刻出的装饰图案,通常贴于前额、两鬓的位置,花子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大量的出现。
看过了每个人物的头部装饰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人物身上的表现。首先受到人物身材、地理位置的条件决定,画面中人物主要的服装材料都是纱质服装,这不但透气性好,还很轻盈,在画面中画家以十分写实的手法,表现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服装中大量的花卉图案充满了富贵的气息,层层的晕染加上细致的勾描表现出层层的图案从纱的下面隐隐的露出来的效果。最后带学生分析画面的人物动作以及画面构图方法,再让学生体会画面中的人物是什么样的心态?
在我国的古代,许多妇女在外表上看过着十分富有的生活,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她们的生活还是十分寂寞与无聊的,所以在《簪花仕女图》中每个人物都是在拈花、逗狗、戏蝴蝶……从外表看来他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实际上她们内心的空虚、寂寞是今天
的人们无法理解的,我们只能通过绘画作品来洞悉她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作为古代的妇女可悲、可怜的心灵世界……
、看过了《簪花仕女图》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唐代另一位绘画高手张萱的作品《捣练图》。这是一张反映唐代劳动妇女生活的画面,主要表现的是在丝织品作坊中的劳动场面,一共表现了十二个人,有中年妇女、年轻女子以及五、六岁的小女孩儿,她们对于劳动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认真工作;有的正在休息;还有的在劳动环境中嬉戏、玩耍……让学生分析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劳动内容。让学生分析对比《捣练图》与《簪花仕女图》在题材、人物上的差异。最后由学生总结两件作品在艺术上的贡献,我们通过了解两件作品了解了唐代文化的哪些方面?通过课件进行展示、总结。 
最后布置课下观察作业:到生活中去寻找唐代的艺术品,看看能否利用课上的分析方法去解读它们,能否取用独立的眼光去发现藏在艺术品细节中的信息,做一个会发现美、会体会美的学生。
   教学点评
教案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两件作品串起课上的每一个环节,在其中
学生讨论图片的内容以及寻找共同点
看《捣练图》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对比两件作品之间的绘画手法
教师总结唐代文化在绘画中的反应
布置观察生活作业
引入新课看图片
看《簪花仕女图》分析作品
分析画面中的人物、动作、一些细节的安排与画面主题
既有学生了解的历史知识,又有生活常识的一些相关知识,而其中的最后知识点我都将引到绘画技法和绘画知识上,让他们在教学设计中做主动学习的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浏览艺术作品时教师应该起到导游的作用。引导学生去学习,同时又把学生最需要的东西给他们,让他们能够“不虚此行”,在你的每一节课上有所收获。我觉得美术欣赏教学,特别是绘画名作的教学设计是比较难的,很容易把课上成教师在前面讲,学生没有响应——曲高和寡。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