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下降。
2.内容
(1)经济领域: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或承包制。 (2)政治领域: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消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3.失败的原因
(2)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3)后期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材料一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1)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为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长期处在落后状态。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2)勃列日涅夫在工业领域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如何评价?
提示:措施: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评价: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3)戈尔巴乔夫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
影响: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脱离了实际;具有盲目性;反复无常,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没有突破原有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经济全面滑坡
都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改革成效都不显著
(1)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前两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者未见成效继而转向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