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学习本课内容后,你应当能够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掌握以下要点: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2.探究以下问题:
对苏联不同领导人改革的比较与评价。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

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斯大林

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2.内容
(1)农业: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

的物质利益。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预习交流
下图所示是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玉米种植的画面,请结合所学交流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原因。

提示:结果:收效甚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原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3)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影响
(1)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2)军备竞赛

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

人民生活水平

逐步下降。
2.内容
(1)经济领域: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市场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

或承包制。
(2)政治领域: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消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3.失败的原因
(1)改革缺少宏观决策

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

,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3)后期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材料一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
1)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为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长期处在落后状态。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2)勃列日涅夫在工业领域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如何评价?
提示:措施: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评价: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3)戈尔巴乔夫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
影响: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对苏联改革的比较、评价与认识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推行新经济体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体制
局限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脱离了实际;具有盲目性;反复无常,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没有突破原有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经济全面滑坡
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都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改革成效都不显著
(1)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前两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者未见成效继而转向政治改革,


导致苏联解体
(3)前两者改革失败是因为未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体制,只是修修补补;后者虽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却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认识
(1)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一样是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的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稳定政局,与美国争霸
B.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D.政权易手,调整对外政策
解析: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给苏联带来了消极影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C
2.在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

解析:在苏联的经济改革中,在东部大规模垦荒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
答案:C
32011·大纲全国)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解析:注意1964年到1982,此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B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南斯拉夫改革的结果,D项是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改革,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故A项正确。
答案:A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
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项不正确;他们执政时期,经济发展缓慢,腐败现象滋生,B项不正确;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不正确。
答案:D
5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答案:C